巧施谋略 扭转乾坤
陈恒辉毅然卖掉苦心经营20年的美国两家银行自然有他秘而不宣的目的,那就是抽出全部资金做更大的投资准备。今天回过头来看,这正是陈恒辉的资本运作风格。他从不满足一时一事的成功和收获,他的眼睛总是在机敏地搜寻着新的猎物,他的鼻子总是敏锐地嗅着诱人的味道,甚至让人感觉他很“贪婪”。
他从不局限在已经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领域求发展,而是总喜欢标新立异,触碰从未接触过的行业,似乎这样才够刺激和有快感!每当他要抛售公司时,一定是嗅到了新的投资猎物和目标。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外边的”。这是对一些见异思迁、朝三暮四的人常用的借喻和描述。陈恒辉在资本运作方面从来就没有一心一意地去做一件事情。即便是在美国运作两家银行,他也无时不刻关注着资本市场上新的机会。在浩瀚的全球股票市场里发现一只有潜力的股票,犹如在茫茫海洋的鱼群中寻找着一条小鱼或一只小虾,发现它、跟踪它、最后捕捉它。即便是一只无人问津的烂股或一间濒临倒闭的企业有时也会引起他的特别关注,分析它、研究它、琢磨它。陈恒辉就是这样的一位股市“渔翁”,他在美国每天都要对香港的一只股票注入1000至2000美元,在这只股票升值时他不急于套利取现,在低迷时也从不停止按天买进。他以最低资金成本、最少的精力投入、用漫长的时间积少成多,试图去争取这只股票的最终控股权。他历经八年的“渗水”渐进地增持股票,最终发力实现目的的作法在当时香港股市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陈恒辉究竟关注的是哪一家公司股票呢?就是1972年在香港上市的地产和建筑业公司“建煌新记”。1965年香港企业家江德仁先生创办了建煌新记建筑置业有限公司,经营有道,产业兴旺。
香港经济是与世界特别是美国和西欧的经济息息相关的。1974年以来这些国家的高利率、高通胀率和高失业率造成市场需求萎缩,保护主义盛行。在西方主要工业国经济持续衰退的巨大冲击下,1983年香港经济出现了暗淡形势,许多行业一直处于疲弱不振的困境。进出口全面呈现负增长,影响到制造业产销不振,工业开工率平均不足六成,许多工厂倒闭,失业率上升。香港经济主要依赖出口和转口贸易。由于欧美市场受持续不景气的打击,香港又在这一年开始实施“联汇制”的货币政策,港币汇率紧盯美元。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香港股市一落千丈,又一次陷入经济萧条期。
1988年江德仁先生身患癌症与世长辞。在世时他已经将股权分散,仅仅持股14%,他临终前把企业交付给爱女江润冰和女婿李钩济打理。
李钩济夫妇接收公司仅一年,公司就开始从盈余转向亏损,一年间竟然亏损100多万港元。到1994年公司亏损了700多万港元,仅仅六年时间,建煌新记建筑置业有限公司的股票市值缩水2700多万港元。这引起投资者的极大不满,尤其是大股东们不断减持股票让小股东们心神不定、倍感不安。
也就是在这些年,正在美国银行业叱咤风云的陈恒辉每天都在悄悄地吸购着“建煌新记”的低值股票。到1990年他已经拥有建煌新记公司的20%股份,大大超过了李钩济夫妇。此时,另外一位拥有18%股权的商人陈志昌最先在公司股东大会上发难,联合一些小股东表达了他们对公司掌门人的强烈不满!陈恒辉则利用自己大股东的地位和话语权力挺江家后人能够保住家业,并试图与其合作扭转当前的局面。
陈恒辉之所以这样做是考虑到陈志昌等股东们即便得手拉下李钩济夫妇,也不一定会接手公司管理权,即便接手也不好预料后果会如何。两害相衡取其轻,取稳不取险。这可能是陈恒辉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做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准备。以最强的信心,辅之以最深的谋略。无论商场还是战场一概如此。
危急时刻由于陈恒辉的出手相助,让江德仁的后人得以保住了在建煌新记建筑置业有限公司的管理权。李钩济夫妇自然感恩戴德,力邀陈恒辉加盟公司董事会,试图扭转乾坤。陈恒辉被委任为公司执行董事,董事长仍然由李钩济担任。陈恒辉加盟建煌新记建筑置业有限公司意味着他开始涉足香港建筑、地产行业,这对他又是一次全新而陌生的探险,摆在他面前的也许是柳暗花明,也可能是万丈深渊。
入局后陈恒辉发现董事会内部的董事们清一色都是江家的人,李钩济夫妇掌握着全部财务和决策控制权。他所提出的公司重组,董事会结构调整建议往往被搁置或是不被采纳,重大决策投票常常是自己孤立的一票而被其他董事们否决。他清醒地看到自己虽然是公司最大股东和执行董事,但在董事会里完全没有主导能力,权力被架空。
此时的陈恒辉萌发过抛售“建煌新记”全部股票退出的意念,但是大幅缩水的股票让他多年来的投资成为泡沫,这也就意味着投资的失败。陈恒辉没有草率做出决定,而是淡定地静观事态的发展。
无独有偶,江润冰的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看破红尘,脱俗出家,去了台湾入寺为尼。这使董事会空出一个董事席位需要增补。陈恒辉看准这个机会,拉自己的人入局。无独有偶,恰逢这一时期香港联合交易所推出新规,上市公司必须聘请两位独立非执行董事。江氏家族的人试图占有这两个席位,未能获得香港联合交易所批准。借此时机陈恒辉邀请两位资深会计师加盟,从此董事会内部的家族垄断局面开始被打破。
在资本市场上玩家最需要具备的素质就是忧患意识。什么是忧患意识?即便是股市中的弄潮儿们也不一定人人都能说清楚。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是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忧患意识的可贵就在于能够在承平中预见危机,从有利中发现不利,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两位资深会计师以独立董事的身份履行着香港联合交易所赋予的职责和授权,他们仔细查阅了建煌新记建筑置业有限公司的账目,找出了多年来公司持续亏损的核心问题所在,这让陈恒辉大吃一惊!这些年公司有大量的对外借贷没有收回,而且都是李钩济夫妇一手所为。这种行为极大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其中也包括自己的利益,让他感到义愤填膺,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摆平”,顿时整个董事局大有风雨欲来之势!
大笔问题借贷款的暴露,让陈恒辉下定决心向董事会提议暂停李钩济夫妇在公司的职务。而李钩济夫妇看到事情败露又不甘心,动员家族成员试图把陈恒辉和独立董事们赶出局。这就要按照香港法律召开股东大会提出动议,通过股东代表投票表决。李钩济夫妇虽然持股比例低,但是在董事会中有家族成员的支持,以小治大。陈恒辉拥有公司最多占股比,并有股东们多年对公司管理层的不满和怨气——也就是可利用的民意。
按照香港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对上市公司的制度,只有在股东大会上获得75%的投票表决才能形成决议,而不像欧美国家只要有过半数通过即可形成决议,甚至辞退董事。这对建煌新记公司博弈双方来说真可谓势均力敌,哪一方也没有稳操胜券的把握。
陈恒辉明白,自己在董事会中是弱势,要想在股东大会上取得胜利还要做很多准备。首先他加强对“建煌新记”股票的大量吸购,最后达到了28%的绝对优势股权。再就是争取外部股东的支持,加强民意支持度。他之所以敢于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就是因为他懂得一个道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可能就是他的信心所在!
1995年9月28日,建煌新记建筑置业有限公司股东大会如期举行。谁都没料到会来那么多的股东。可能是受到香港媒体关注的原因,尤其是小股东们从来没有如此积极出席过股东会议,公司开办20多年来从未有过这样的热闹场面。30多家媒体记者到场采访,两家电视台跟踪报道,这种场面在香港资本市场也是空前罕见的。
也许更多是关乎到小股东们自身利益吧,多年持续的公司经营亏损,股票的不断贬值,很多人不甘心就这样被“套牢”,憋了满腹的怨气。投票表决结果,陈恒辉以79.8%的优势获胜!会场里顿时沸腾起来,江氏家族从此结束了对企业的垄断经营,狼狈出局。真可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看来治国如此,企业经营亦是如此。陈恒辉这次赢得艰险,赢得刺激,赢得股民们兴奋不已,赢得媒体争相报道,成为当时香港股市的一大新闻事件!
市场学的理论认为,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市场是什么?市场就是消费者和投资者,就是人。只有适应市场,适应人,才能生意兴隆。背弃市场,一定会被人所唾弃,最终注定要失败。
建煌新记建筑置业有限公司掌门人易主的消息很快在香港房地产业和股市上传播开来,1995年11月7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的交易牌上股票“建煌新记”更名为“恒锋集团”,“建煌新记”从此成为历史。
在陈恒辉的操盘下,重组的香港恒锋集团有限公司将其主业建筑业务的资产部分剥离并转让出售。他调整了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从传统的建筑、地产转向以科技产业为主的多元化发展。凭借新掌门人对国际资本市场丰富的运作经验和对英美等西方国家金融资本的熟知,他试图帮助亚洲区域的科技公司顺利进入美国资本市场,在美国股市中获取发展资金。
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顺利回归中国,这使得香港人历经15年的惶恐终于尘埃落定。从1842年到1997年(包括日军占领三年八个月)历经155年漫长的沧桑,香港结束了殖民地时代,降下了米字旗,升起了五星红旗和紫荆花特别行政区区旗。香港易帜在1997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新闻事件,大批出走的港人又携带着家眷和资产返回故土,重新寻找发展商机。此时,世界互联网——“Internet”时代开始起步,全球信息化推动着科技产业的又一次革命,一股新的生产力在转变着颓势多年的世界经济局面。
“幸运之神”又一次与陈恒辉相遇,他瞄准有潜力缺“钱力”的公司以配股、换股、联营、收购、兼并、重组等多样化策略扩展恒锋集团有限公司的业务。在集团公司旗下,越来越多不同行业的企业向集团资本靠拢,经过转型再不断衍生出新的上市公司。陈恒辉对这些公司有些是控股,有些是大股东,有些是拥有管理权,整个集团产业链条就像是个“混血儿”,各自发力,使集团整体实力得到增强。
短短几年,恒锋集团有限公司已经形成了在房地产物业管理、酒店、装修、零售业、能源、环保、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信息科技等多样化的产业结构。经过一番整顿,再把经过改头换面,业绩良好的企业卖掉,回归市场,让有能力的人接手再去发展。
1997年上半年,蒸蒸日上的恒锋集团有限公司又发生了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半年内公司四次对外扩股,股票扩大发行增加1.3倍,市值增长3.6倍。看起来他本人的持股比被“摊薄”,最后仅持有9.1%的股权。而结果却改变了股东们的持股结构,使得没有一位股东持有超过10%的股权,他也从大股东摇身变成小股东。有行业内人士提醒陈恒辉,“你这样做是一着险棋,只要有一个股东稍微增持股份,就可能超过你成为大股东,你就有被赶出局的危险。”
陈恒辉面对这样善意的提醒总是微笑地说:“作为公司的董事长,不能仅从个人利益着想,我的责任是做好公司,让公司不断扩大,个人持股量多少并不重要。”
有媒体记者揣测,“恒锋”大量股权可能已经被内地的中资企业所持有。针对于此公司财务总监及时向记者披露了股东名册,证实媒体报道纯属传言,子乌虚有。
当时,集团公司在红磡必嘉街和启德道的两大物业地产项目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然而扩股让股价不断攀升,为公司吸入大量的流动资金。在股东大会上绝大多数的股东仍然坚定地支持陈恒辉的一切决策和发展计划。陈恒辉对记者们说:“我是公司的老板,股东是我的老板。我如果做得好,股东们一定会支持。如果我没有做好,也会接受股东们的选择,甘愿退下来!”这可能就是没有丝毫削弱他在公司中的绝对主导权和管理地位的谜底所在。
陈恒辉在美国的先锋投资银行已经帮助100多家美国企业上市,积累并打下了丰富的产业与资本对接的资源与根基。把在香港“恒锋”公司旗下的部分子公司做“分拆”后推向美国资本市场,“发挥美国资本市场优势做中国的事”,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
集团公司稳健增长的业绩让“恒锋集团”股票信心指数大幅提升,曾几何时“恒锋”股票一周翻3倍,把香港股市搅得沸沸扬扬,“恒锋”的股民从来没有笑得这么开心,尤其是小股东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翻着筋斗”赚钱,有些晕头转向,不明不白地赚了大笔的钱。吃饱了就开始骂娘,也是一些股民的陋习。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质疑陈恒辉这位董事会主席的高薪和个人所得,当一个企业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时,董事们和股东们都会把目光转向掌门人的个人收益。陈恒辉对此一笑了之,并不介意。还好有香港对上市公司的严格监管制度和透明的信息披露与审计,一些流言蜚语也就不攻自破。
一些媒体人称“陈恒辉是企业医生,多年来他所收购的都是一些债务缠身、濒临破产的烂企业,凡经他手重组、整顿、转型,无一不是妙手回春。”从此“企业医生”成了陈恒辉在香港产业界的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