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和条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是我们党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党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梦想和期盼。我们要准确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内涵和新要求,准确领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基本思路,加大各项任务的推进和落实力度,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一、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是推动改革开放、谋划事业发展的客观依据和重要前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这一重要论述,既准确把握了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要求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清醒认识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以便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1.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机遇与挑战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都在增多,国际环境更为严峻复杂,但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主要表现在:

第一,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虽然局部动荡或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但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牵制霸权的因素不断增长,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新的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我们有可能争取到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近些年来,全球性问题交织显现,表明现有的国际体系已不能有效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新威胁新挑战。当前,20国集团峰会取代八国集团峰会上升为世界经济治理核心机制,初步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事务的长期垄断。我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体系改革主动塑造外部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

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

第二,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在增加。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可以使我国较快地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包括资金、资源、技术、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理念,更多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也有助于我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此外,随着国际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和科技创新的新突破,我国可以利用国内市场空间大和产业化能力强的优势,利用在部分领域接近或达到技术前沿的条件,通过大力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在一些关键领域率先取得技术突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发展也面临着来自国际方面的挑战和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面临的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有所加大,国际市场需求受到抑制。实体经济增长乏力,新的经济增长点短期内还难以形成,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状况可能要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对我国稳定出口增加难度。

第二,全球各领域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导致全球市场争夺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出台,从贸易向投资、技术、就业等领域扩散,从具体产品上升到行业、标准、制度甚至意识形态层面。这种全球性的经济格局调整和转型,使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国外部需求增长受到严重制约。

第三,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政治压力有所加大。国际社会围绕全球治理、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斗争日益激烈,政治交锋和经济合作的形势更加复杂。发达国家抑制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意图更加明显,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展壮大亦有复杂心态,我国周边环境日趋复杂,使我国发展的良好周边环境受到影响。

2.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机遇与挑战

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由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从国际环境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样没有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从总体上看,我国发展的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机遇大于挑战。

第一,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我国发展建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经济结构正在优化调整之中,经济规模效应不断增强,防范外部风险和抗击国际经济危机的能力大大提高;我国扩大内需潜力很大,投资和消费的潜力能够支撑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完全有可能抵消外需增长下滑的损失;我国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不断提高,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增强。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日益显现。我们不仅有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形成较好的体制环境。如果说以前我国的发展更多地依靠人口红利、农村改革红利、国企改革红利和开放红利,那么在当前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新的更大的制度红利和发展潜力将会不断地创造和释放出来,成为我们国家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克服各种困难的有力保障。

在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有利因素和良好机遇条件的同时,我们也应正视面临的一些阻碍发展的困难和挑战。

改革红利

改革红利又称为制度红利或体制红利,指通过改革让制度得以调整,从而推动经济的前进。

第一,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有所加大。2012年第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至7.4%,首次低于7.5%的全年增长目标,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更加重了经济增长的困难;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还不协调,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着经济持续发展。制造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加剧了资源供应紧张,造成能源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行业利润率下降、失业增加等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后果。

第二,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当前,我国主要资源性产品消费占全球总消费的比重,明显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单位产品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工业化迅速推进,支撑我国经济30多年快速发展的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等传统要素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原有竞争优势开始减弱。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固体废料、汽车尾气、重金属等污染持续增加,石化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已位居世界第一,生态环境的代价很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需要长期面对的重大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尽管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遇到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诸多困难,但综合分析,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就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五个方面的新要求,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而制定的,集中精力着重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的实践需要,切合我国新的发展实际,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目标和战略规划。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第一个新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二是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三是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四是通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五是通过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六是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判断。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这个“翻一番”的新要求表明,我们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把居民收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充分彰显了“富民为本”的执政目标。

另一个“翻一番”是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新要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量化目标,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要在十年的时间里实现倍增。这个目标事关百姓收入,关乎生活质量,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也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10年翻一番需要年均增长7.2%,考虑到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1.4%,今后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7%,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按照规划惯例,这个“翻一番”目标要扣除价格因素,是货真价实的倍增计划。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109元和5919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均收入就是简单“乘以二”。扣除价格因素计算,2020年的人均收入数字会超出38218元和11838元。从近几年发展实际看,只要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调节收入分配,通过结构性减税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实现这个目标是有把握的。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第二个新要求。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建设,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二是更加注重发挥法制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旗帜。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第三个新要求。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规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努力使之深入人心;二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使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三是实现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使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文化实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更加坚实。

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力量。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第四个新要求。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这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的重要标志;二是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育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就业更加充分,使民生之本得到保障;四是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让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五是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努力实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六是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第五个新要求。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使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初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三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四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现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针对发展面临的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适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越来越迫切的要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着力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建设节约型社会

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具有特殊的意义。21世纪头20年,对中国而言,最大的事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从经济现代化为主到其他方面现代化,从局部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不大协调的现代化到全面协调的现代化,建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加和谐、更加绿色并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虽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这一字之改,但“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不仅表达了我们党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坚定与自信,把我们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和信心展现出来,而且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的不断拓展,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明确的任务,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更具体更生动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绘就了未来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承载着全国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埋头苦干,扎实工作,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发展目标与改革目标一起规划,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新要求的同时,增加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突出改革开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相应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主攻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

1.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这30多年来的发展成就;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日神州大地上的生机与活力。过去的发展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中国的发展依然要靠改革开放。

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期间我们不仅要着力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更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迈出实质性步伐,进一步破除发展的体制障碍,释放发展的潜力活力,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以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只有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和制度保障。

2.加快完成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奋斗目标,而且用“五个加快”明确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即:“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报告特别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深化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是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作出的选择。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我们要坚决响应中央号召,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

深化改革是涉及诸多领域的巨大系统工程,改革越深化越需要智慧,必须以更大的智慧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调整利益格局,必须统筹兼顾,善于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在存量利益上多优化。制定重大改革措施,必须从实际出发,善于做充分而科学的论证,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出台改革措施,必须积极稳妥,善于把握时机、创造条件,避免因犹豫不决错过改革的最好时机。攻坚阶段的深化改革,更需要相互协调,使改革措施实现各领域、多方面、诸环节的协调配套,不仅一个领域内的改革措施需要协调配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的体制改革也应协调推进,这样才能在深化改革中把握方向,提供动力,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各方面合法权益上。

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问计于民,集思广益,增进共识,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团结奋斗。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我国发展仍处重要战略机遇期?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是什么?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4.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5.加快完成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