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学得更加深入、领会得更加透彻、贯彻得更加自觉。”

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述。报告不仅全面回顾了党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历程,深刻揭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而且科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系统论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着重阐述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精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是迄今为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论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新水平。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这个界定,包括党的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我国发展的奋斗目标等内容。其中,基本路线是总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遵循;总体布局是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展开;发展目标是宏伟蓝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努力方向。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具有丰富的内涵。这是对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实践创新成果的科学总结,反映了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是中国特色的集中体现,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这个界定,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又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的。它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表现,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是指引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和行动指南,巩固和发展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制度经过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则是在“道路”和“理论体系”这二者基础上的固化。固化到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稳定性的制度上,我们各方面的成果就能长久存在并发挥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只有通过改革使之不断完善,才能使这种制度固有的优越性得到发挥,使其生机和活力得到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内在联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各自的丰富内涵,而且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的紧密结合,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有机整体。道路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往哪里走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的集中体现;理论体系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制度解决的是行动章程与行为守则,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偏离正确方向的重要支撑,也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引伟大的事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紧密相连,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动社会主义中国不断前行。我们讲“中国经验”,这就是最重要的经验;我们讲“中国创造”,这就是最伟大的创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重大创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

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开辟党和国家事业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概括高屋建瓴,提纲挈领,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构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深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认清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是正确提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关键,是推进改革和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根本性判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从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历史方位确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从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的实际出发。

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定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包括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脱离了、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既自觉纠正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又坚决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三大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七大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深刻揭示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仍将长期具有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和属性。只有全面准确地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才能从全局和总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方向;只有客观深入地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不同时期显现的阶段性特征,才能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我们要客观地正确地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认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我们制定的所有方针政策,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既要积极进取,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也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我们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邓小平同志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我们过去的成功,是因为坚持了基本路线。今后要继续成功,还要靠这个基本路线。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最重要的就是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过程中,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构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深刻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全面理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从全局层面领会每一方面建设的重大内涵。

“五位一体”

“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的构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互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实现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因为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征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成功找到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以新的生机和强大活力,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可以说,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都聚焦于这个总任务、归结于这个总任务。我们要紧紧扭住这个总任务,一代一代锲而不舍干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三、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1.“八项基本要求”的重要内容

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的力量。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报告指出:“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2.“八项基本要求”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

在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根本任务、必由之路、内在要求、根本原则、本质属性、必然选择、领导核心。

“八项基本要求”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依据,呼应“五位一体”总布局,又着眼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是历史经验、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敢于正视、认真解决人民权益保障、深化改革开放、维护公平正义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具有战略思维和科学谋划,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使命和历史担当。它全方位地建构起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回答了在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把握的这“八项基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历史的结晶,是在深刻总结6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从原来的“四基本”发展为“五基本”。基本要求和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有着共同的实践基础和目标指向,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怎样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为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了一系列基本遵循。

践行“八项基本要求”,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意义。抓住了“八项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一定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就能更好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不断谱写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四、在发展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神圣职责,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任重道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点,就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做足了“相结合”这篇文章,走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充满生机和活力。

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同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和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有着本质区别,又不同于苏联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第一,实践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突出表现为它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践特色”是基础。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经过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作出的郑重选择。

我们从事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在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的条件下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必须尊重实践、勇于探索,坚持实践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只有倍加珍惜和不断拓展党带领人民经过艰辛探索成功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不断开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第二,理论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突出表现为它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飞跃。“理论特色”是根本,指的是“我们既没有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探索和回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以此为依据,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

第三,民族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突出表现为它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民族特色是风格,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同时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同时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要吸收借鉴,又绝不能照抄照搬。必须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融合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使马克思主义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具有中华文化的特质、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话语的新理论。

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要求我们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的有益成分,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使科学社会主义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凝聚力。

第四,时代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突出表现为它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时代特色是背景,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形势,着力回答和解决自己时代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时代潮流,形成更加充满时代气息的进取强音。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有益于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性,有益于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益于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抗风险能力。

正是由于有了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因此,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色、优势和生命力,通过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来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保障。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是攻坚克难、取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和精神动力。“三个自信”来自于历史根基,是建立在对道路的正确选择、对理论和制度的正确探索的基础上,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必将进一步增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心,从而更好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快速发展起来,人民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快速提高起来,就是因为我们成功开创和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进一步发展中国、造福人民、振兴中华,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结我们走过的路,可以说,信心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和精神动力。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总结了我们党90多年奋斗的历史,回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每一步的发展历程,从中概括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面貌,使我们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走出这样一条正确道路的必然性及其重大意义,都有了更加清晰、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全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全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全面把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切实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思考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是什么?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4.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