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的历史性成就与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党中央抓住并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一、从数据与事例看辉煌成就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十年新成就概括为“迈上三个大台阶”:一是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三是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

数据最直观,事例最具说服力。这里以关联职工群众切身利益、长远利益最紧密的几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和事例,看十年辉煌成就。

1.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迈上大台阶

十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

第一,经济总量大幅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一种指标,对反映国家的经济发展状态、国民收入和消费能力的情况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02年的12.03万亿元增加到47.3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5倍,年均增长10.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9%的增速,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占世界经济的份额由4.4%提高到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超过20%。

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08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了1.4倍,年均增长10.1%;按照平均汇率折算,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据世界银行统计,2011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4930美元,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第二,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们继续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公司上市步伐加快,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发展壮大。2003年至2011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由7.13万亿元增长到28万亿元。2012年上榜《财富》世界500强的国有企业由2003年的6家增至54家。与此同时,我们继续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有力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和民间投资发展。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

2003年至2011年,我国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9%,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1%,均保持较快发展态势。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其中,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服务业发展加快,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11年上升到43.1%。

第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快速发展。

2011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比2002年增长1.1倍。交通运输能力持续增强,高速铁路迅速发展,“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八条公路干线建成。2011年,铁路营业里程比2002年增长29.6%;公路里程增长1.3倍,其中高速公路增长2.4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增长1.1倍。全国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3.2%。2011年年末移动电话年末用户达98625万户,比2002年增长3.8倍。互联网上网人数5.1亿人,稳居全球第一。

第五,科技事业发展成果丰硕。

2011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8610亿元,比2002年增长5.7倍。重要科学前沿和战略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创下了7062米的下潜纪录;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嫦娥一号、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第六,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如期实现。全面实现城乡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青壮年文盲率降到1.08%。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62.3%。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毛入学率从42.8%提高到84.5%。中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到同级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从15%提高到26.9%,总规模居世界第一。

第七,文化建设成绩斐然。

十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艺术表演团体显著增加。有线广播电视用户增加10352万户。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7.1%和97.8%。文化事业和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比重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成绩突出,在奥运会以及其他世界大赛中,我国运动员获得了优异成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向世界展现了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崭新面貌。

2.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大台阶

过去的十年,不仅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

第一,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党和国家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就业。2011年,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比2002年增加10755万人,年均增加1195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量的比重从34.3%提高到47.0%。4000多万高校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先后有2800多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2011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5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3%以下的较低水平。

第二,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

十年中,我们成功应对了突如其来的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启动以破除“以药养医”为重点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从2009年开始,我国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4.83岁。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指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经验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动提出: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者家庭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者家庭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将会下降。恩格尔系数是用来衡量家庭富足程度的重要指标。

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1%,是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居民财产显著增加,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2002年8.69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34.36万亿元。

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比2002年分别降低1.4个和5.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7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8.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2平方米,增加9.7平方米。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长。2011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8.6辆,移动电话205.3部,家用电脑81.9台。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61.5台,空调机22.6台,移动电话179.7部。

第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2011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84亿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32亿人,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达6.16亿人。参加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达1.43亿人和1.77亿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至2012年连续8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并逐步提高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待遇,以及城乡低保、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

2011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4.73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8.32亿人,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95%以上的城乡居民得到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逐步提高。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2011年末,2277万城市居民和5306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大规模进行保障房建设,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通过实物住房和货币补贴方式,累计使3000多万住房困难家庭解决了住房问题。

3.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大台阶

在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都迈上一个大台阶的同时,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也迈上一个大台阶。

201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642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4.9倍;连续3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2003年至2011年,货物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1.6%,进口贸易年均增长21.8%。坚持出口与进口并重战略,外贸顺差逐年减少,贸易平衡状况改善,形成了全方位和多元化进出口市场格局。2011年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占比达94.7%;机电产品占比达57.2%;高新技术产品占比达28.9%。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快速增长,大宗资源能源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

201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160亿美元,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增长迅速。2011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60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9.7倍。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不断创新,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

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二、深刻理解十年发展成就

过去的十年,是党领导人民战胜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风险、困难和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显著进展的十年。深入了解这些成就是如何得来的,对于我们认识成就来之不易、后续发展任重道远,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积极应对新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

回顾过去的十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和重大调整,国内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深层次的体制性矛盾以及相关的社会矛盾凸显,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制约日益强化。总之,我们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有利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开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2.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大作出的这一重要判断,对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十年发展成就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发现、抓住、用好了战略机遇。

过去的十年,从国际经济环境看,大体可以分为两段:

前五年,世界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上行区间,美、欧等发达国家总需求上升,经济发展较快。2003年至2007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4.75%,全球商品贸易年均增长16.5%,是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五年。我国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2003年至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年均分别增长28.5%和9.65%,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5%。

战略机遇期

战略机遇期通常是指由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够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和契机的,并对其国际地位、历史轨迹等产生长远和深刻影响的特定历史时期。一些国家正是站在战略高度,抓住发展机遇,成就了大国地位,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政治和经济版图。

后五年,即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深化,发达国家经济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之中。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计算,2008年至2011年,以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美国、德国、法国四年累计仅分别增长0.82%、2.1%和0.21%,日本、英国、意大利四年累计则分别下降3.1%、2.8%和4.5%;全球商品贸易四年累计增长29.1%,年均增长仅6.6%。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给我国发展带来的严重困难,我们党及时作出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08年至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增长44.4%,年均增长9.6%。

正是由于我国在前五年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并在后五年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一系列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避免了经济衰退,才使得这十年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3.经受严峻考验和重大挑战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和迅速发展的十年。我们经受住了许多灾害困难和风险挑战的考验,特别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严重冲击,成功防控非典等突发疫情,战胜汶川、玉树地震等重大灾害,妥善处置一系列突发重大事件,始终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迎难而上、化危为机的艰辛奋斗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突发的非典疫情,暴露了我们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一长一短的问题。同年,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全党更加自觉地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决定和部署。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谋划。多年来,经济和财力持续增长,也使加强社会建设具备了更好的条件。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指出,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是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围绕这一论断,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新的定位,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要求。

1.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重要时代背景。具体来说,一是我们的经济建设发展,面临着如何解决好既要发展快、更要发展好的问题;二是我们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如何解决好同步推进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两大历史转折”的问题;三是我们的社会建设,面临着如何解决好社会矛盾凸显期出现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要解决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

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

党中央准确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后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归结起来,就是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经过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显示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

2.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说一脉相承,是因为它们面对着共同的时代课题,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都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都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都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政治理想、根本立场上一以贯之。

说与时俱进,是因为科学发展观用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作出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提出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等等。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在实践中显示了科学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它的形成和发展,更是一个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发展和实践发展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过程。

十年来,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一系列战略部署,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我们走过了很不平坦的道路,战胜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创造了科学发展的辉煌业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同志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2012年11月14日,中共十八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3.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要做到四个“更加自觉”。

一是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二是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切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三是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又好又快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是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更加自觉地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全局、兼顾各方,统筹谋划、综合平衡,把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把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要切实掌握和运用这一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在总结我国过去十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同时,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要牢记对全党提出的这个警示,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进一步振奋精神,更加扎实地工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走向未来的新征程,挑战依然严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重任。牢牢把握住历史性成就的精神实质,以不断的理论创新指引伟大实践,用坚定的改革开放把握时代要求,我们就一定能够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更好地团结带领13亿中国人民,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美好的前景。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党和人民十年里奋斗、创造、积累的成就?

2.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3.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4.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