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在中国工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发表祝词时也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要切实造福工人阶级,又要始终依靠工人阶级。我国工人阶级一定要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崇高使命,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充分展现主人翁风采,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建功立业。”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都明确指出了工人阶级在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的光荣使命。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中国工人阶级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我们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一、工人阶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力军

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个先进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它一登上历史舞台,就在自己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地走在全民族拼搏奋斗的最前列,肩负历史使命,顺应时代潮流,引领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发挥着领导阶级的作用,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伴随着这一进程,工人阶级自身的先进性也在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必将进一步发展,国家领导阶级的地位必将进一步巩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必将进一步发挥。

1.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与贡献

中国工人阶级是一个新兴的阶级,它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在现代工业中从事有组织的劳动,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社会发展史上最革命、最进步、最有前途的阶级。

由于中国工人阶级诞生和成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深受严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在反抗压迫和剥削的不屈斗争中,锻造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一是革命性最坚决、最彻底,特别能战斗;二是大公无私、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三是分布特别集中;四是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五是一登上历史舞台就接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中国社会最有革命觉悟的阶级。

中国工人阶级独有的特点

中国工人阶级独有的特点:一是革命性最坚决、最彻底,特别能战斗;二是大公无私、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三是分布特别集中;四是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五是一登上历史舞台就接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中国社会最有革命觉悟的阶级。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工人阶级坚决响应党的号召,以主人翁的充沛激情投身于热火朝天的建设高潮,顶住各种压力,战胜重重困难,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增产节约、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和技术协作活动,创造先进生产经验和先进工作法,涌现出了王进喜、马恒昌、蒋筑英等大批劳动模范,为建立起我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发扬光荣传统,适应时代要求,自觉把自身利益同国家利益、企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改革为己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胸怀全局、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争创一流,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奋进的精神状态、博大的全局胸怀和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旗帜鲜明地拥护改革,满腔热忱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他们为改革开放贡献才智和力量,识大体、顾大局,勇挑重担、不懈奋斗,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成为改革开放最强大的动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为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凝结着工人阶级的无私奉献和创造性劳动,铭刻着工人阶级的时代精神和伟大品格。历史雄辩地证明,我国工人阶级不愧为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觉悟最高、纪律性最强的阶级,不愧为推进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不愧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先锋,不愧为国家的领导阶级,不愧为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作为支柱,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不断前进。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充分肯定工人阶级的卓越贡献,高度赞誉工人阶级的优点特点,大力弘扬工人阶级的崇高精神。毛泽东同志指出,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有革命的彻底性。邓小平同志指出,工人阶级的觉悟最高,纪律性最强。江泽民同志指出,工人阶级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品格。胡锦涛同志指出,工人阶级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和蓬勃的创造力量,勇敢地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地走在全民族伟大奋斗的前列。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创造了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而又打开国门搞建设的人间奇迹。

2.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根本上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地位。作为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工人阶级是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社会主义中国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大业中,工人阶级视改革开放为己任,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发展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先进性明显增强,利益进一步实现,领导阶级地位更加巩固,主力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部过程中,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部过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都离不开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发挥。只有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才能实现。面对中国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国工人阶级一定要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大业中。

二、大力弘扬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

正是凭靠自己的本质属性和突出优点,在推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中国工人阶级经受无数风险考验、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培育锻造形成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品格。

1.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的重要内涵

“信念坚定、立场鲜明,艰苦奋斗、勇于奉献,胸怀大局、纪律严明,开拓创新、自强不息”,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它反映了工人阶级的光荣传统,凸显出工人阶级的时代特征,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亿万职工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以国家主人翁姿态,顽强拼搏、勤奋工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充分展现了这一伟大品格,树立了光辉形象,不仅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也得到国际舆论的赞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刻理解劳动对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意义,更加重视生产劳动,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倡导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在全社会进一步唱响“劳动光荣、工人伟大”的时代最强音,用劳动创造美好的未来。

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

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信念坚定、立场鲜明,艰苦奋斗、勇于奉献,胸怀大局、纪律严明,开拓创新、自强不息”。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反映了工人阶级的光荣传统,凸显出工人阶级的时代特征,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2.大力弘扬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的现实意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继续大力弘扬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具有积极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大力弘扬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迫切需要大力弘扬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进一步激发职工群众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团结动员职工群众始终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大力弘扬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是全面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的迫切需要。提高包括广大职工在内的全民族文明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大计。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迫切需要大力弘扬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在创新实践中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始终做推动历史前进的时代先锋。

大力弘扬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迫切需要。保持党同广大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职工队伍的团结和工会组织的统一,符合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工会工作的发展规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职工队伍总量、结构、分布、利益实现以及职工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大力弘扬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把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最广泛地组织到工会组织中来,扩大工会工作覆盖面,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组织引导职工群众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始终做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

3.始终做推动历史前进的时代先锋和行动楷模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广大职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舞台。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火热实践中,需要始终保持中国工人阶级信念坚定、立场鲜明的政治本色。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坚定理想信念与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把爱党爱国之情转化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火热实践中,需要牢固树立中国工人阶级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大公无私、埋头苦干的优良作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主动为国家分忧、替企业解难,始终当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火热实践中,需要不断发扬中国工人阶级胸怀大局、纪律严明的光荣传统。要坚持识大体、顾大局,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意识,正确认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根本一致性,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调整,模范遵守国家法律,依法表达合理利益诉求,努力维护社会和谐,始终做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中流砥柱。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火热实践中,需要着力弘扬中国工人阶级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广大职工要争当深化改革创新的主力军,要坚持把个人追求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和企业兴衰联系起来,不断顺应时代需要,发扬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开拓精神,强化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加坚定地参与企业改革创新,更加积极地推动科技进步,始终做推动历史前进的时代先锋和行动楷模。

三、不断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着综合国力的竞争,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国工人阶级必须树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强化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主动掌握新知识,努力增强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把握时代脉搏,适应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许多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外贸出口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制造大国、出口大国。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外延型扩展模式难以为继等诸多结构性问题,这些深层次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上要依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企业,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跨越,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这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汲取世界各国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立足于当今时代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水平,充分发挥自己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必由之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要积极引导广大职工主动适应新科技革命的新要求,顺应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形势,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增强新本领,提升职业道德水准,努力成为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工会要始终把提高职工群众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发挥职工群众在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的主体作用,广泛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活动,努力创造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标准,激发职工创造活力,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积极推进职工技术交流和技术协作,在创新实践中,培养更多的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的知识型职工和一线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企业充分施展才华。

2.加大措施力度,提高职工整体素质

当前,我国职工整体素质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还不适应,职工受教育水平总体较低,职业技能水平不高,高素质技术工人匮乏,人力资本投入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

据2012年全国总工会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职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95年,其中52.7%的职工受教育程度为中专及以下,初级职称及没有职称的职工高达76%,仅34.6%的职工在结束上一份工作后接受过技能培训。目前劳动力市场对中级以上技工的供求倍率一般在1.3至1.4之间,短缺程度严重的地区高达1.6,全国技工的供需缺口在2200万人到3300万人之间。

显然,职工素质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因素,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素质是当务之急。

一是抓紧修改完善《职业教育法》及其配套法规,进一步细化和明确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目的、地位、机构设立、实施程序及效果。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职工整体素质,要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国家公共事业的一部分,是政府的责任与义务;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和职业教育实施机构等多个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经费来源,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整合,切实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

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是技能型的教育,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一般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侧重实用性的职业知识、技能、能力的培训和训练,学员毕业考核鉴定合格颁发的是职业培训证书、资格证书等。

二是深入开展全员全方位的职业培训,加强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加强创业培训,坚持培训与市场挂钩。

加强岗前培训,就要对初次就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普遍进行就业前的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培训,实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未经培训不得上岗;加强在岗培训,就要采用企业培训方式学习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通过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引导职工加强学习提升职业技能;加强转岗培训,就要在我国结构性失业人数剧增的情况下,应适时调整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提高失业保险金用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的比例,运用从失业保险金列支的再就业培训资金,对企业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进行奖励性补贴。

与此同时,还要致力加强创业培训,积极实施“全民创业行动”,通过学习创业理论、设计创业计划、开展创业孵化等途径,帮助职工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或联合创业。要坚持培训与市场挂钩,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训,培训机构按照企业需求进行专业课设计,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技术性、实用性;政府发挥平台搭建、公共服务、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引导各类培训资源与企业用工需求有效对接,培养大批生产一线急需的技能人才。

三是加大政府和用人单位对职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应明确按财政收入的1%确定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0%以上应安排用于职业教育。

针对当前各级政府就业专项资金连年出现较多结余的情况,要抓紧修改就业专项资金使用规定,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标准,扩大补贴对象范围,支持实训基地建设,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要引导企业建立定期培训制度,督促企业依法按照工资总额的1.5%~2.5%计提培训经费,并将其中60%用于生产一线职工,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及公民个人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

四是理顺职业培训工作机制。按照“政府主导、个人自愿、市场运作、各方参与”的原则,进一步强化政府、企业、学校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联动。

工会要建立完善职工培训制度和激励制度,整合运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办好工会各类职工院校、女职工培训学校、农民工学校和职工技能培训基地,积极利用社会培训机构,创新培训方式、载体和手段,构建职工自主学习阵地。要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基准,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效率,为增强职工的岗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搭建平台,要建立职工人才数据库,努力造就一大批优秀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

3.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中央明确要求工会要“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近年来,各级工会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等,在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当前,我国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仍然偏低,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工会要增强紧迫感,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工,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发职工,着力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力增强广大职工的自主创新能力,切实维护职工的学习权、受教育权和发展权,加快推进职工队伍知识化进程,大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推进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推进“职工书屋”建设和职工读书活动,不断创新职工学习载体,搭建职工学习平台,激发、调动广大职工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工会要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程来抓,通过开展素质建设工程,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更加良好,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身心更加健康,社会文明素养更加健全,为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快速跃升为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新贡献。

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是广大职工发挥主力军作用的一个突出而集中的表现。组织职工广泛开展劳动竞赛是我国工会的光荣传统。我国宪法、法律规定,“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工会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努力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各级工会组织要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增强竞赛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创造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标准,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4.充分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

劳动竞赛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而广泛开展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作为提高职工素质、推动企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载体,在新中国60多年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写下了并继续书写着浓重的一笔。长盛不衰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展开,领域不断拓宽,内涵不断丰富,方式不断创新,有效调动和激发了广大职工投身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提高职工整体素质的工作中,工会组织还要切实发挥劳动模范的作用。要进一步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积极倡导通过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创造财富、创造国家和人民的美好未来。要树立具有时代性的、在实际劳动工作中产生的、广大职工支持和拥护的典型,职工群众学得了、赶得上,拉近劳模和职工群众的距离,增强劳模精神对职工群众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以党中央关于劳模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指导,以建立健全劳模评选机制为基础,以发挥劳模作用、弘扬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为核心,把积极培养选树劳模与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紧密结合,把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与激发职工创造活力紧密结合,把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示范引领作用与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激发出来,把实现党和国家发展目标变成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为推动科学发展积极献计出力,要引导广大职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全体职工的共同追求;顺应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加强职工技术技能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建立完善职工成长成才机制,努力培育大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职工。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大闭幕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系统阐释了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并用了“三个必须”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进一步激发了包括广大职工在内的各族人民的民族振兴热情,为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走好中国道路注入了强大正能量。

中国工人阶级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主力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国亿万人民的伟大事业,需要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我们要在全社会唱响“劳动光荣、工人伟大”的时代主旋律,团结引导广大职工踊跃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伟大进军,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展现我国工人阶级的新作为。我们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时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充分认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千方百计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主动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积极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中,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再创辉煌!

思考题

1.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

2.为什么说工人阶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3.如何加大措施力度,提高职工整体素质?

4.中国工人阶级如何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时代先锋和行动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