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出生
△4月3日中午,余华出生于浙江省立杭州医院(现为浙江省中医院)。父亲华自治,山东人,部队转业后在浙江省防疫大队工作。母亲余佩文,绍兴人,浙江医院手术室护士长。余华有一哥哥华旭。
1962年3岁
△父亲调往浙江嘉兴市海盐县人民医院任外科医生,余华全家随父亲迁至海盐县,居住县城所在地武原镇。
1963年4岁
△余华入读海盐县幼儿园。
1968年9岁
△3月,余华就读于海盐县向阳小学。因受“文革”冲击,学校招生颇为混乱,导致余华入学较迟。当时,向阳小学新生分为甲、乙、丙三个班,余华分配在乙班。
1971年12岁
△余华读小学四年级,全家搬到医院里的职工宿舍。
1973年14岁
△7月,因海盐县中小学改为秋季招生,余华在小学读了五年半,正式毕业。
△9月,余华入读海盐中学,分配在初一(三)班,班主任为张仁谋老师。
△暑期,海盐县图书馆重新对外开放,父亲为他和哥哥办了两张借书证。从那时起,余华开始阅读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
△中学读书期间,余华渐渐迷恋上街头的大字报。余华回忆道:“在大字报的时代,人的想象力被最大限度地发掘了出来,文学的一切手段都得到了发挥,什么虚构、夸张、比喻、讽刺……应有尽有。这是我最早接触到的文学,在大街上,在越贴越厚的大字报前,我开始喜欢文学了。”
1975年16岁
△7月,余华初中毕业。
△9月,在海盐中学读高中,分配在高一(二)班,班主任仍为张仁谋老师。
△中学期间,余华担任学校黑板报采编工作,常常采写通讯报道等文稿。
1977年18岁
△7月,余华高中毕业。参加“文革”后恢复的第一次高考,落榜。
1978年19岁
△3月,由父母安排,余华进入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牙科医生。因羡慕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的自由,余华开始尝试文学写作。
1979年20岁
△余华赴浙江宁波市第二医院口腔科进修一年。此间,余华接触到川端康成的作品,并熟悉了小说细部叙事的魅力。
1980年21岁
△余华继续尝试小说写作。据余华父母的回忆,在这一阶段,余华除上班之外,所有时间几乎都待在虹桥新村26号那间临河的小屋中,以异常执着的精神做着文学的梦。
1981年22岁
△除了川端康成之外,余华开始慢慢地接触其他外国作家。据余华哥哥华旭回忆:他常常不分昼夜地与当地文学圈内的朋友们分享阅读和写作的快乐。
1983年24岁
△余华开始接触马尔克斯等拉美作家作品,并继续小说创作。
△在《西湖》第1期发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此系余华的处女作。
△在《西湖》第8期发表短篇小说《“威尼斯”牙齿店》。
△11月,余华接到《北京文学》编委周雁如电话,赴京修改《星星》。此次改稿之行,是余华写作的重要转折。
△12月,在当时影响颇大的《青春》杂志发表短篇小说《鸽子,鸽子》。
△余华借调到梦寐以求的海盐县文化馆。
1984年25岁
△在《北京文学》第1期发表短篇小说《星星》,第3期发表短篇小说《竹女》,第4期发表短篇小说《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其中《星星》获得当年的“《北京文学》优秀作品奖”。
△在《东海》第5期发表短篇小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8月,余华正式调入海盐县文化馆。
1985年26岁
△3月,与海盐县文化馆文秘干部潘迎春女士结婚。
△5月,余华作为嘉兴市青年作家的代表,参加在杭州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并与浙江青年作家赵锐勇、许广跃等相识。
△9月,余华与浙江青年作家赵锐勇一起,历时二十多天,沿长江两岸采风考察。这是余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出门远行。
△在《北京文学》第5期发表随笔《我的“一点点”》。
1986年27岁
△在《萌芽》第1期发表短篇小说《三个女人一个夜晚》。
△在《北京文学》第3期发表短篇小说《老师》。
△春,余华与朋友许广跃在杭州逛书店,意外发现仅有的一册《卡夫卡小说选》,朋友先买下了。为此,余华以一套《战争与和平》换取了此书。从此,“卡夫卡在川端康成的屠刀下拯救了我。我把这理解成命运的一次恩赐。”
△冬,余华赴北京西直门的上园饭店参加《北京文学》笔会,遇见著名文学评论家李陀。余华将自己的新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交给李陀审读,李陀看完后说:“你已经走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前列了。”
1987年28岁
△2月,余华赴北京鲁迅文学院参加文学培训班的学习。7月结束,返回海盐。
△在《北京文学》第1期发表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第5期发表短篇小说《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在《收获》第5期发表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第6期发表中篇小说《一九八六年》。从此,余华开始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先锋作家中的地位。
1988年29岁
△9月,余华进入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创作研究生班学习,其间与莫言、刘震云、迟子建等成为同学。
△鲁迅文学院读书期间,余华开始广泛接触包括马尔克斯、福克纳、胡安.鲁尔福等大量现代作家的经典作品,并陆续创作了一大批先锋式的中短篇小说。
△在《北京文学》第1期发表中篇小说《现实一种》,第12期发表短篇小说《古典爱情》。
△在《收获》第5期发表中篇小说《世事如烟》,第6期发表中篇小说《难逃劫数》。
△在《钟山》第1期发表中篇小说《河边的错误》。
△在《上海文学》第11期发表短篇小说《死亡叙述》。
1989年30岁
△4月,受山东电视台邀请,与刘毅然等作家班同学一起穿越西部,沿途考察了新疆、甘肃、青海和西藏等地,历时一个多月。暑期赴山东威海,为山东电视台撰写《穿越西部》专题片。
△在《上海文论》第5期发表重要论文《虚伪的作品》,明确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秩序的不信任,并全面阐释内心真实的艺术哲学和审美观念。
△在《钟山》第4期发表中篇小说《此文献给少女杨柳》。
△在《北京文学》第2期发表短篇小说《往事与刑罚》和随笔《我的真实》。
△在《人民文学》第3期发表短篇小说《鲜血梅花》。
△在《作家》第7期发表短篇小说《爱情故事》。
△在《河北文学》第10期发表短篇小说《两个人的历史》。
△1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余华第一部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
△年底,余华调入嘉兴市文联,任《烟雨楼》编辑。
1990年31岁
△在《长城》第1期发表短篇小说《偶然事件》。
△在《人民文学》第4期发表随笔《读西西女士的〈手卷〉》。
△在《文艺争鸣》第1期发表随笔《走向真实的语言》。
△在《外国文学评论》第2期发表随笔《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遗产》。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余华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开始第一部长篇《呼喊与细雨》(后改名为《在细雨中呼喊》)的写作。
△年底,回嘉兴继续修改《呼喊与细雨》。
1991年32岁
△8月,与潘迎春女士离婚。
△在《收获》第6期发表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
△在《钟山》第4期发表中篇小说《夏季台风》。
△花城出版社出版余华小说集《偶然事件》。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余华小说集《世事如烟》。
1992年33岁
△与作家班同学陈虹女士结婚。
△受聘为浙江文学院合同制作家,聘期为一年。
△在《收获》第6期发表长篇小说《活着》。
△在《钟山》第6期发表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死》。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余华小说集《河边的错误》。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余华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
1993年34岁
△8月,调离嘉兴市文联,并定居北京,开始职业写作。
△8月27日,儿子余海果出生。
△在《江南》第1期发表中篇小说《祖先》。
△在《人民文学》第7期发表短篇小说《命中注定》。
△年底,余华在童庆炳教授指导下,完成硕士毕业论文《文学是怎样告诉现实的》并通过答辩,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接受意大利《解放报》记者马克.罗马尼采访时,余华说:“虽然我现在生活在北京,可是我知道自己属于中国的南方,当我坐到写字桌前,我就明白自己要回到南方去了。只有在我不写作的时候,我才能意识到北京是存在的。”
△花城出版社出版《在细雨中呼喊》。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活着》。
△《活着》获《小说月报》第六届“百花奖”。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余华小说集《夏季台风》。
1994年35岁
△年初,受聘为广东青年文学院首批签约作家,聘期一年。
△在《花城》第5期发表短篇小说《战栗》。
△在《啄木鸟》第4期发表短篇小说《吵架》。
△在《青年文学》第10期发表短篇小说《在桥上》《炎热的夏天》等。
△在《今日先锋》第1期上发表随笔《我,小说,真实》。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和香港博益出版公司出版长篇小说《活着》。
△法国Hachette出版公司出版了《活着》法文版,同时法国Philippe Picquier出版公司也出版了法文版小说集《世事如烟》。荷兰De Geus出版公司出版了荷兰文版《活着》。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小说集《往事与刑罚》。从此,余华作品陆续以各种语种被广泛译介到其他国家。
△《活着》获《中国时报》1994年十本好书奖,香港博益十五本好书奖。
△余华参与编剧的同名电影《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竣。
1995年36岁
△5月,赴法国参加圣马洛国际文学节。
△在《收获》第1期发表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第2期发表短篇小说《他们的儿子》。
△在《作品》第1期发表短篇小说《阑尾》。
△在《北京文学》第11期发表短篇小说《女人的胜利》。
△在《东海》第8期发表短篇小说《我为什么要结婚》。
△在《收获》第6期发表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
△在《当代作家评论》第6期发表随笔《潘凯雄印象二三》。
△在香港博益出版公司出版小说集《战栗》。
△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余华作品集》(三卷)。
△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小说集《往事与刑罚》。
1996年37岁
△在《东海》第9期发表短篇小说《我的故事》(后改名为《我胆小如鼠》)。
△在《人民文学》第11期发表短篇《为什么没有音乐》。
△在《大家》第2期发表短篇小说《空中爆炸》《蹦蹦跳跳的游戏》。
△在《青年文学》第5期发表随笔《叙述中的理想》。
△在《当代作家评论》第3期发表论文《长篇小说的写作》。
△在《读书》第11期发表随笔《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
△在《天涯》第4期发表随笔《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
△在《作家》第2期发表随笔《强劲的想象产生事实》《三岛由纪夫的写作与生活》,第3期发表访谈《新年第一天的文学对话——关于〈许三观卖血记〉及其它》。
△在《牡丹》第4期发表访谈《余华访谈录》。
△在《青年文学》第5期发表随笔《若即若离的城市》。
△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和香港博益出版公司分别出版了《许三观卖血记》。
△法国南方文献出版社(Actes Sud)出版了法文版《许三观卖血记》。
△秋天,余华应邀前往瑞典访问。
△年底,由浙江省作家协会报送中国作家协会参加职称评审,余华被评为文学创作一级。
1997年38岁
△在《作家》第1期发表短篇小说《黄昏里的男孩》。
△在《时代文学》第6期发表随笔《我所不认识的王蒙》。
△在《作家》第7期发表随笔《作家与现实》。
△在《长城》第1期发表随笔《奢侈的厕所》。
△应汪晖之约,开始为《读书》杂志写读书随笔。
△意大利Donzelli出版公司出版了意大利文版《活着》,同时意大利Einaudi出版公司也出版意大利文版小说集《折磨》。
△韩国青林出版社出版韩文版《活着》。
1998年39岁
△余华开始进入以随笔写作为“主业”的时期。
△在《读书》第5期发表系列随笔《博尔赫斯的现实》,第7期发表《契诃夫的等待》,第11期发表《眼睛和声音》,第12期发表《内心之死——关于心理描写之二》。
△在《作家》第8期发表随笔《我能否相信自己》。
△在《大家》第5期发表随笔《前言和后记》等。
△1月,余华与莫言、苏童、王朔等四人,应邀参加意大利都灵举办的“远东地区文学论坛”,并顺访巴黎等地。
△美国新闻出版部门特邀余华加入“访问计划”,允许其自由访问美国。
△6月13日,《活着》以156票遥遥领先,获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许三观卖血记》由南海出版公司再版。
△德国Klett-Cotta出版公司出版德文版《活着》。
1999年40岁
△在《当代作家评论》第1期发表访谈《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
△在《读书》第1期继续发表系列随笔《文学和文学史》,第7期《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第12期《卡夫卡和K》。
△在《音乐爱好者》第1期发表随笔《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应李小林和程永新之约,为《收获》杂志写作音乐随笔。这些音乐随笔后来以《高潮》为名结集出版。
△5月,赴美国访问。其间,余华专程前往威廉.福克纳故地密西西比州的奥克斯福小镇,并在那个“比邮票还小的地方”整整待了三天。
△6月,赴韩国访问。
△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小说集《黄昏里的男孩》《战栗》《世事如烟》《现实一种》《我胆小如鼠》《鲜血梅花》。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随笔集《我能否相信自己》。
△南海出版公司重新出版《在细雨中呼喊》。
△法国Actes Sud出版社出版法文版小说集《古典爱情》。
△意大利Einaudi出版公司出版意大利文版《许三观卖血记》,同时意大利Donzelli出版公司出版意大利文版《在细雨中呼喊》。
△德国Klett-Cotta出版公司出版德文版《许三观卖血记》。
△韩国青林出版社出版韩文版《许三观卖血记》。
2000年41岁
△在《北京文学》第9期发表随笔《回忆十七年前》。
△在《作家》第1期发表随笔《山鲁佐德的故事》,第8期发表随笔《文学和民族》。
△4月,韩文版《许三观卖血记》被韩国《中央日报》评为“百部必读书”之一。
△4月,在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与白岩松、姜昆进行了有关“梦想”的对话。
△5月,赴意大利都灵参加国际图书展,并应德国出版社之邀在奥地利和德国举行巡回朗读会。
△5月30日,中文在线网站成立,余华与巴金、余秋雨等作家以作品入股,加盟网络新文化运动。
△10月,应韩国民族文学作家会议邀请,访问韩国。
△华艺出版社出版随笔集《内心之死》和《高潮》。
△香港明报出版公司出版小说集《当代中国文库精读——余华卷》。
△韩国青林出版社出版韩文版小说集《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和《世事如烟》。
2001年42岁
△在《小说界》第1期发表随笔《没有边界的写作——读胡安.鲁尔福》。
△在《上海文学》第5期发表随笔《灵魂饭》。
△在《大家》第2期发表随笔《不衰的秘密文学》。
△在《鸭绿江》第3期发表随笔《作家不能有太多欲望》。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余华卷》。
△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当代中国小说名家珍藏版——余华卷》。
△下半年,参加澳大利亚悉尼文学节和爱尔兰都柏林作家节。
2002年43岁
△在《当代作家评论》第4期发表《我的文学道路——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一个人的记忆决定了他的写作方向》。
△在《读书》第7期发表随笔《这只是千万个卖血故事中的一个》。
△在《小说评论》第4期发表《自述》《叙述的力量——余华访谈录》。
△在《天涯》第1期发表随笔《小说的世界》。
△在《文学报》2002年3月14日发表随笔《文学与记忆》。
△在《中华读书报》2002年5月29日发表随笔《阳光的颜色是不同的》。
△9月,赴德国参加柏林文学节活动。
△11月,赴上海参加巴金九十九周岁和《收获》杂志四十五周年庆祝活动。
△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现实一种》(二卷)。
△南海出版公司出版随笔集《灵魂饭》。
△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演讲集《说话》。
△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余华自选集《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随笔集《我能否相信自己》《灵魂饭》。
△日本角川书店出版日文版《活着》。
△5月27日,英文版小说集《往事与刑罚》获得澳大利亚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颁发的2002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
2003年44岁
△在《小说界》第2期发表短篇小说《朋友》。
△在《当代作家评论》第1期发表随笔《〈说话〉自序》。
△在《散文百家》第4期发表散文《可乐和酒》。
△在《作家》第2期发表随笔《什么是爱情》《歪曲生活的小说》。
△在《涉世之初》第9期发表余华口述、张英整理的《一个电话改变的命运——作家余华的初涉世》。
△8月,赴美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并应邀在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杜克大学、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莱斯大学、爱默里大学、乔治城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洛杉矶分校、戴维思分校等三十所美国著名学府进行巡回演讲。
△11月,在波士顿与新移民代表作家哈金相晤。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由美国著名的兰登书屋推出英文版。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随笔集《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出版小说集《黄昏里的男孩》《世事如烟》《战栗》。
△法国Actes Sud出版社出版法文版《在细雨中呼喊》。
△韩国青林出版社出版韩文版《在细雨中呼喊》。
△意大利Einaudi出版公司出版小说集《世事如烟》。
△荷兰De Geus出版公司出版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
△挪威Tiden Norsk Forlag出版公司出版小说集《往事与刑罚》。
2004年45岁
△2月,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同时应邀在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开设关于鲁迅的文学讲座。
△3月,在密歇根大学讲演结束后,前往巴黎,参加第24届法国图书沙龙。其间,法国文化部长让-雅克-阿雅贡授予余华等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5月18日,赴上海参加同济大学作家周系列活动,并做题为《小说家与我们这个时代》演讲。
△7月,余华与苏童一起,参加上海书展,并与读者进行对话。
△在《上海文学》第5期发表随笔《文学中的现实》。
△在《花城》第5期发表访谈《远行的心灵》。
△在《作家》第11期发表访谈《阅读、音乐与小说创作》。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余华作品”系列(十二卷)。
△德国btb出版社出版了德文口袋本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出版了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
2005年46岁
△5月20日,应上海文艺出版总社邀请,余华和莫言、郝铭鉴一起做客天津大学“北洋文化节”,并为天津大学学生举办文学讲座。
△7月,前往西安出任由《美文》杂志社和中华少年文学网共同主办的“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大赛”评委,参与命题和评审。
△7月29—31日,首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余华出席交易会并参加长篇新作《兄弟》(上)的首发式。(出版社原打算在8月初上海全国书展推出,但书出来后,先参加了厦门海峡两岸书展。)
△8月,杭州市以人才引进的方式,将余华正式调入杭州市文联。从此,余华结束了十多年的自由撰稿人身份。
△8月,参加在浙江千岛湖召开的“首届文学代际沟通论坛”。
△8月6日,余华在上海图书馆为读者做题为《读书有益身心健康》演讲。
△9月1日,余华作为中国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荣获由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颁发的首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9月5日,做客新浪读书,谈长篇新作《兄弟》(上)。
△9月20日,在新浪网开通个人博客。两个月内,其博客点击率超过十三万。
△10月19-20日,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瑞典驻华大使馆、瑞典文学院、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翻译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斯特林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余华参加了这次会议。
△11月,参加深圳第六届读书月“读书论坛”现场,并做题为《阅读的乐趣》讲座。
△12月,长篇新作《兄弟》入围第二届“《当代》长篇小说2005年度最佳奖”前五名,获“入围奖”。
△在《上海文学》第3期发表随笔《西.伦茨的〈德语课〉》和《奥克斯福的威廉.福克纳》。
△在《作家》第4期上发表随笔《致保罗先生》。
△在《小说界》第6期发表随笔《一个作家的力量》。
△在《编辑学刊》第5期发表随笔《文学作品中有跳动的心脏》。
△在《作家》第11期发表访谈《余华:〈兄弟〉这十年》。
△在《南方人物周刊》第22期发表《我的阿尔维德.法尔克式生活》。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出版了长篇小说《兄弟》(上)。
△越南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越南文小说集《古典爱情》。
△小说《活着》由王乃迅编剧,拍成电视连续剧《福贵》。
2006年47岁
△3月19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余华长篇新作《兄弟》(下)。
△在《南方文坛》第3期发表对话《回到现实,回到存在——关于长篇小说〈兄弟〉的对话》。
△在《小说界》第3期发表对话《〈兄弟〉夜话》。
△在《编辑学刊》第1期发表随笔《大仲马的两部巨著》。
△在《大学时代》第4期发表随笔《执着阅读》等。
△3月28日,在参加杭州市文联代表大会期间,余华接受了在杭媒体的采访,回答了一些关于《兄弟》的问题。
△4月12日,做客新浪读书,谈《兄弟》下部。
△4月,赴德国柏林。25日,在柏林世界文化大厦举行作品朗读会。
△5月,易卜生逝世100周年之际,余华赴奥斯陆,其居住的宾馆旁边正是易卜生经常光顾的地方。
△6月,在同济大学参加首届德—汉、汉—德文学翻译大赛颁奖仪式暨余华、克拉克作品朗诵会。
△7月14—19日,参加主题为“共享读书乐”的第17届香港书展。
△8月,余华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邀请,偕家人对日本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访问。
△11月10—14日,作为浙江省代表,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中国作家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11月30日,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和《文艺争鸣》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兄弟》座谈会”在复旦大学召开,余华出席。当晚,余华为复旦学子做题为《文学不是空中楼阁》的讲座。
△12月21日,余华做客“当当网”,与网友们进行了深入的文学交流。
△12月28日,应浙江师范大学校长梅新林邀请,走进该校“尖峰论坛”畅谈“文学与现实”。
△《兄弟》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改编为话剧上演,编剧李容。
△被新浪网评为2006年网络盛典年度文化人物候选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集《古典爱情》(九元丛书)。
△北京燕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集《余华精选集》。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出版长篇小说《兄弟》(下)以及小说集《现实一种》《鲜血梅花》。
△法国Actes Sud出版社出版法文版中篇小说《一九八六年》和短篇小说集《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瑞典Ruin出版社出版瑞典文版长篇小说《活着》。
△越南人民公安出版社出版越南文版长篇小说《兄弟》(上)和《许三观卖血记》。
2007年48岁
△1月11日,在北京图书订货会现场,权威书业调查机构北京开卷信息技术公司发布了“2006年度全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余华的《兄弟》(上下册)摘下虚构类图书的销售桂冠。
△4月,参加复旦大学第一届“中韩作家论坛”,就“创伤与愈合”这一文学主题与韩国作家进行对话交流。
△4月20日,余华在“城市文学讲坛”为上海作家班学员做题为《阅读与写作》的演讲。
△5月9日,参加内蒙古举办的第二届“思想草原文化之旅”。
△5月21日,参加上海中德心理治疗大会,做题为《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的演讲,同时参加在同乐坊芷江梦工场举办的“东方早报文化讲堂”。
△5月22日,余华和崔永元共同做客同济大学“人文大讲坛”,联合主讲《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
△6月20日,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当代世界文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当代中国文学与世界——《当代世界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专刊’出版座谈会”。
△7月13日,余华被杭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文艺突出贡献奖”。
△7月14日,余华在杭州浙江世贸中心国际厅为读者做题为《我们的文学》讲座。
△8月23日,大型动画片《神厨小福贵》配套图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余华出任该套动画片的文学顾问。
△9月,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的一员,应俄罗斯作家协会的邀请访问俄罗斯,并参加了第20届世界莫斯科国际书展。
△10月23日,余华创作研究中心在浙江师范大学成立,余华被聘为该校特聘教授。
△10月,山东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驳回作家王长征指控余华《兄弟》剽窃其作品《王满子》并要求赔偿的诉讼请求,余华胜诉。
△11月13—16日,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并作发言。
△12月5日,由《东方早报》主办的首届“文化中国年度人物大奖”在上海智造局举行,余华作为顾问团成员之一,参与评审。
△在《青年作家》第1期发表随笔《三十岁后读鲁迅》。
△在《西湖》第2期发表随笔《录像带电影》《日本印象》。
△在《文艺争鸣》第2期发表《文学不是空中楼阁——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在《上海文学》第3期发表演讲稿《“混乱”与我们时代的美学》,第12期发表随笔《阅读与写作》。
△在《读书》第9期发表随笔《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在《收获》第5期发表随笔《飞翔与变形》。
△在《西部》第11期发表随笔《从大仲马说起》。
△明天出版社出版随笔集《我能否相信自己》。
△美国兰登书屋出版英文版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
△瑞典Ruin出版社出版瑞典文版《许三观卖血记》。
△以色列Am Oved出版社出版希伯来文版《许三观卖血记》。
△法国Actes Sud出版社出版法文版《兄弟》,译者何碧玉(Isabelle Rabut)、安必诺(Angel Pino)。
△韩国人文主义者出版社出版韩文版《兄弟》。
2008年49岁
△5月,在欧洲参加《兄弟》外文版宣传活动的余华提前返回了北京,5月6日深夜赶到杭州,参加浙江省作家协会第七次全省代表大会。
△5月29日,余华在杭州西湖与帕慕克见面,并进行了轻松而愉快的交流。
△6月,泉京鹿翻译的《兄弟》日文版,由日本文艺春秋出版社出版。该月,余华为宣传《兄弟》赴日交流,接受了电视、报纸等近十家媒体的采访。
△7月20日,余华做客东莞“文化周末大讲坛”,为读者做题为《文学给了我什么》讲座。
△9月20日,在浙江师范大学主持召开“文学与想象”学术研讨会。
△10月,《兄弟》在法国获得首届“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Prix Courrier International)”。其获奖评语是:“从‘文革’的血腥到资本主义的野蛮,余华的笔穿越了中国四十年的动荡。这是一部伟大的流浪汉小说。”
△10月1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当代世界文学》杂志联合主办的“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召开,余华与会。
△12月,作为“2008广州.上海演艺文化展示月”的剧目之一,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兄弟》登陆广州。
△12月,英文版《兄弟》获得英国曼氏亚洲文学奖提名。
△在《作家》第1期发表《我写下了中国人的生活——答美国批评家William Marx问》,第4期发表短评《轻盈的才华》,第8期发表随笔《伊恩.麦克尤恩的后遗症》和《中国早就变化了》。
△在《视野》第2期发表随笔《流行音乐的力量》。
△作家出版社出版“余华作品”共十三卷。
2009年50岁
△1月,美国兰登书屋旗下的Pantheon出版公司出版了英文版《兄弟》。与此同时,印度作家潘卡.米什拉在23日的《纽约时报》发表余华专访文章《浮躁中国的沉稳作家》,为《兄弟》译介到美国做前期热身。
△1月,出访巴黎,随后在里昂与《纽约时报》签约,定期为该报写稿。同时,还承诺为其他欧美报刊撰稿,包括美国的《福布斯》,英国的《卫报》,法国的《解放报》《新苏黎世报》等。
△1月9—11日,参加由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中日文化交流与中国现代文学”国际学术会议。
△2月12日,正式签约西溪创意园,并成为杭州市政府聘请的“文艺顾问”之一。
△3月26日,由盛大文学主办的“首届全球华语原创文学大展”在北京大学正式启动,余华担任“最高文学评议团”成员。
△4月,余华、朱德庸、丁磊等受邀担任中国国际动漫节特邀专家。
△5月,余华受邀参加在法国里昂举办的全球小说研讨会。
△5月19日,余华做客奥地利维也纳孔子学院,与师生交流了自己三十年的创作经历以及当今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
△6月25日,余华做客“浙江潮”文化论坛,主讲《我与艺术》。当晚,观看浙江师范大学阿西剧社在浙江实验艺术剧场上演的话剧《活着》。
△7月,《在细雨中呼喊》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五辑。
△8月,韩国出版短篇小说集《炎热的夏天》。
△9月,赴德国法兰克福参加图书博览会。
△9月,余华《活着》入选记者心中六十年十部经典。
△9月2日,中国网络文化栏目推出的“新中国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网络评选活动揭晓,余华在网友票选排行榜总人气榜中排名第三十七位。
△9月,在第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期间,余华与多位西班牙作家就当代文学、媒体、电影等主题进行对话。
△9月3日,《许三观卖血记》入选国家话剧院“中国现当代名著改编计划”。
△9月24日下午,余华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与在座师生畅谈了“文学问题”。
△10月,余华与铁凝、莫言和叶延滨等参加“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从19日到22日,他们在布鲁塞尔、安特卫普、根特等地与读者见面,并进行文学交流。
△10月14日,在法兰克福大学朗诵《兄弟》片段。17日晚,在法兰克福书展文学馆朗诵《兄弟》片段。
△10月20日,余华在布鲁塞尔市中心的特罗皮斯姆书店,与四十多位“洋粉丝”进行了深入的文学交流。
△10月30日,“2009南方阅读盛典”颁奖典礼在广州揭晓,余华《活着》入选“新世纪十年最受读者关注十大图书”,他本人也成为“新世纪十年最受读者关注十大作家”之一。
△11月,瑞士《时报》邀请一些文学评论家评选2000年以来十年间最重要的十五部文学作品(其中五部为瑞士国内的文学作品),《兄弟》名列其中。《时报》评论称《兄弟》是“中国的《失乐园》”。
△11月,余华与刘恒、邹静之、麦家、朱德庸、蔡志忠、许戈辉等文化名人出席杭州西溪创意产业园举行的开园仪式。
△11月,东方卫视主办的《全家都来赛》杭州赛区由杭州西湖明珠频道全程主办,余华受邀担任评委。
△12月,余华、鲁冠球、毛戈平等获“杭州市第二届杰出人才奖”。
△12月4日,余华、苏童、毕飞宇、刘醒龙四位作家被邀参加“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主题为“对话文化与人生”。
△12月5—6日,参加由暨南大学举办的“文学与记忆”学术研讨会。
△在《文艺争鸣》第1期发表随笔《飞翔和变形——关于文学作品中的想象之一》《生与死,死而复生——关于文学作品中的想象之二》,第6期发表《细节的合理性》。
△在《作家》第10期发表《两位学者的肖像——读马悦然的〈我的老师高汉本〉》。
△法国Actes Sud出版社出版法文版合集《十八岁出门远行》。
2010年51岁
△1月,余华和台湾著名戏剧家赖声川受聘“一笔中国”网站文艺顾问。
△3月,《钟山》杂志邀请十二位国内知名评论家,从纯粹的文学标准出发,投票选出1979年―2009年这三十年间长篇小说成就最高的十部作品,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上榜。
△3月,赴重庆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五次全委会。
△5月,参加耶路撒冷国际作家节。随后参观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并体验特拉维夫的喧嚣与复杂。
△5月10日,小说《活着》在西班牙发行,余华应亚洲之家邀请赴西班牙,出席10日上午的新闻发布会。
△6月,受腾讯公司之邀,赴南非约翰内斯堡观看世界杯足球赛,并游览了非洲的广袤大地。
△7月14日,第七届新浪原创文学大赛在上海复旦大学正式启动,余华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
△9月10日,余华回到故乡海盐,并回母校向阳小学,探望张清如和祝留根两位老师。
△12月29日,由腾讯网携美涛品牌合作举行的腾讯网2010星光大典在北京国家体育馆举行,余华在腾讯开设的个人微博被评为“年度最具影响力微博”。
△在《文艺争鸣》第1期发表《一个记忆回来了》。
△在《东吴学术》第1期上发表访谈《我想写出一个国家的疼痛》。
△在《京华时报》2010年7月6日发表《当德国成为领跑者》。
△由法国Actes Sud出版社出版随笔集《十个词汇里的中国》。
△在美国《纽约时报》陆续发表有关中国现实与记忆的随笔,该系列文章均由白亚仁翻译。
2011年52岁
△1月4日下午,余华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残联主席团主席张海迪以及部分北京文学艺术界一起,在北京“798时态空间”画廊,参加史铁生追思会——“与铁生最后的聚会”。
△1月25日,赴埃及开罗,亲历了埃及的社会动荡。
△2月9日,赴台湾出席第19届台北书展。
△3月,赴巴黎参观卢浮宫。
△4月,余华当选杭州市文联名誉主席。
△4月,担任第七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美猴奖”评委。
△5—6月,与苏童、毕飞宇等作家一起,赴美国观看NBA总决赛。
△9月27日,由中国电信天翼阅读基地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红旗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中国电信“天天翼起来阅读”名家见面会在杭举行,余华携新书《余华@》出席了首发仪式。
△10月初,受邀赴泰国旅行。
△10月13日,在暨南大学演讲。
△10月31日,赴纽约现代博物馆,参观莫奈、毕加索等大师的杰作。同时为兰登书屋即将出版的英文版《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做前期宣传。
△11月5日,赴美国纽约出席亚洲协会首次举办的中印文化对话。
△11月13—20日,参加迈阿密达德学院沃尔夫森校区举办的第28届迈阿密书展。
△12月12日,在重庆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做题为《人类学商品店》演讲。
△在《文艺争鸣》第1期发表《文学与经验》。
△在《延河》第3期发表《文学中的现实和想象力》。
△在《视野》第11期发表《请走窄门》,第12期发表《消费的儿子》。
△在《大方》第2期发表《给塞缪尔.费舍尔讲故事》。
△在《杂文选刊》第5期发表《易卜生与鲁迅》。
△在《书城》第6期发表《文学:想象、记忆与经验》。
△从2008年起,由余华发起的“文学问题”年度学术研讨会先后以“文学与想象”、“文学与记忆”、“文学与经验”为题在浙江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召开,主要论文结集为《文学:想象、记忆与经验》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3月出版。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随笔集《十个词汇里的中国》。
2012年53岁
△3月,余华从北京经昆明前往会泽县,探望了除夕当天被打伤的作家洪峰。
△4月16日,赴英国出席伦敦书展。
△5月,作家马原携新书《牛鬼蛇神》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首发式。余华、格非、李洱等作家到场助阵。
△7月,赴德。8月赴英国观看伦敦奥运会。
△9月4日,由孟京辉导演,黄渤、袁泉主演的话剧版《活着》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余华观看此剧后,接受了媒体采访。
△9月,儿子余海果赴美国俄勒冈大学就读社会学和艺术专业,余华与妻子陪同赴美。
△10月,赴挪威。回国后在复旦大学演讲。
△11月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参加“国际视野中的斯.茨威格研究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开幕式上做题为《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发言。
△11月9日,由杭州市文联举办的“金荷奖.纪录片季大奖”在浙江新远国际影城揭晓,余华担任评委。
△11月21日,在浙江师范大学图文信息报告厅,余华为师生做题为《我们的文学》讲座。
△11月23日下午,和丛维熙、水运宪、马原、陈村、苏童、程德培等人参观巴金故居,李小林亲自讲解。参观后,余华由衷地说道:“我们这一代作家也是在巴金的保护下自由地写作……我要对已在天堂的巴金说一声:因为您的长寿,我们才能从容不迫地成长。”
△12月20日,余华看望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四川白血病女孩宋静,将1993年首版和台湾版两本《活着》送给宋静,鼓励她战胜病魔,并为宋静捐款十万元。
△在《全国新书目》第3期发表《我们的安魂曲》。
△在《中国作家》第8期发表《有关阅读和生活的回忆》。
△由饭冢容翻译的《十个词汇里的中国》日文版在河出书房新社出版。饭冢容在《朝日新闻》“书评”上介绍了这部作品。
2013年54岁
△1月5日,余华和张抗抗等作家一起,在国家大剧院观看“新概念越剧”《江南好人》。
△3月26日,赴台儿庄参观台儿庄战役纪念馆。
△5月,与苏童等同赴法国,并参加了戛纳电影节。
△6月,由新星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第七天》。一天之内,预订量即超过七十万册。
△6月,观看NBA马刺—热火的总决赛,被精彩绝伦的“剧情”震撼。
△7月3日,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和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研讨会”。
△9月,赴美,然后赴韩。
△10月,在香港科技大学进行为期近两个月的访问。
△10月31日,第32届伊斯坦布尔国际书展开幕前夕,余华、王刚、江南、徐则臣等中国作家赴伊斯坦布尔大学,与土耳其作家和大学师生进行了学术交流。
△11月,在土耳其和西班牙,分别参观了普鲁斯海峡,伊斯坦布尔的地下水宫,高迪的建筑作品等。
△11月,余华接受日本NHK时事节目《Close-up现代》的“摸索中国”系列专访。
△12月11日,傅雷翻译出版奖在北京颁奖。余华与法国驻华大使白林、学者周国平等十二位中法评委参加了现场投票。
△在《东吴学术》第2期发表《读后——在〈失忆〉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
△饭冢容翻译的《许三观卖血记》日文版,由河出书房新社出版。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在《日本经济新闻.朝刊》的“书评”上,称这部小说是与《兄弟》齐名的,描写中国百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杰作”。
△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音乐随笔集《间奏:余华的音乐笔记》。
2014年55岁
△1月17—22日,赴帕劳旅游。
△2月,话剧《活着》分别在德国汉堡和柏林进行演出。
△3月,受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之邀,正式成为北师大的驻校作家,成为继贾平凹之后,第二位入驻北师大的作家。同时,“先锋的道路:余华创作三十年研讨会”在北师大召开,莫言出席并主持会议。
△4月26日,余华凭《第七天》获得第1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
△4月27日,赴广东佛山国华纪念中学做题为《我为何写作》讲座。
△由余华同名小说改编的韩国电影《许三观卖血记》在韩国开机拍摄。
△5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做题为《我叙述中的障碍》演讲。
△6月,饭冢容翻译的《第七天》日文版,由河出书房新社出版。
△9月,参加由《南方都市报》和卢浮宫国际家具博览中心联合主办的“大家讲堂”活动,并做题为《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演讲。
△9月,由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等单位联合调研的《“海外馆藏:中国图书世界影响力(2014版)”报告》在刚刚闭幕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正式发布,余华的《第七天》成为2013最具世界影响力图书。
△10月,余华《第七天》法译本由法国Actes Sud出版社出版,译者是余华长期译者何碧玉(Isabelle Rabut)和安必诺(Angel Pino)。余华出席法文版新书首发仪式。
△10月25日,香港同流剧团舞台作品《许三观卖血记》首次赴内地演出,在清华学堂限演一场。
△11月8日下午,在意大利北部小城Castel Goffrdo的市政厅,G.Acerbi文学奖组委会为余华颁发2014年度G.Acerbi文学奖。
△11月9日,余华受邀赴“德国常青藤”的汉堡法学院,做题为《第十一个词》演讲。
△2014年最具影响力中国文学译作揭晓,余华、麦家等领跑。
△在《南方文坛》第1期发表随笔《小记童庆炳老师》。
△在《中国翻译》第3期发表访谈录《尊重原著应该是翻译的底线》。
△根据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改编的电影,由余华儿子余海果执导,在浙江省海盐县沈荡镇拍摄,余华全程陪同。
2015年56岁
△1月14日,由韩国著名演员河正宇执导的《许三观卖血记》在韩国上映。
△2月,长篇小说《活着》由科威特文化艺术委员会出版。该小说是余华第一部被正式翻译成阿拉伯语的小说。
△3月,Time Out Beijing公布了一份“20世纪最佳中文小说”名单,由二十五位专家共同评选出二十部作品。余华的小说《活着》、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等入选。
△6月18日,余华与铁凝、莫言等作家一起,赴北京八宝山送别童庆炳老师。
△7月15日,余华与苏童、欧阳江河、孙绍振、过常宝、张清华等作家学者一起,赴福建省福清市参加文艺论坛,并围绕《当代先锋写作:回望与找寻》《文学引领人生》两场主题讲座,与读者进行广泛交流。
△8月22日,在北京前沿艺术展演中心参加北京歌德学院举办的中国著名作家余华与莫泽巴赫就小说《此前发生的事》对谈。
△8月30日,参加由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率领的中国作家团赴澳大利亚,在悉尼与当地华人作家举行座谈。
△9月15日,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发表书评《生机勃勃的语言》。
△10月1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围绕“想象读者与作家的写作”等话题,余华与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进行了对谈。
△11月27日,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文学院、《文学评论》杂志共同主办的“通向世界性与现代性之路:纪念先锋文学三十年国际论坛”学术会议。
△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届创作方向研究生导师。
△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随笔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2016年57岁
△在《收获》第2期发表随笔《阅读的故事》。
△3月底,赴日本观看《兄弟》日文版舞台剧演出,并接受《钱江晚报》特派记者王湛专访。
△5月,余华与欧阳江河、梁鸿、李娟等作家赴美,参加由中国文化部外联局和北京当代艺术基金共同举办的“中国文化创新领袖”项目,分别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地巡回演讲。
△7月13—16日,余华和苏童、毕飞宇等作家,参加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的第十四届世界英语短篇小说大会。
△9月20日,余华与新锐编剧史航在清华大学做《活着,在现实之中》对话交流。